齐风润学宫 淄水话传承——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淄博专题研修活动综述
2025-10-27 17:30:0510月20-26日,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在淄博举行专题研修活动,来自10所共建院校的24名专项研究生相聚于齐国故都临淄,同学们以“沉浸式触摸历史、深层次学术思辨”为脉络,在临淄这片沉淀着八百年齐风古韵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融合实地探访、名师授课、研讨交流的文化研修之旅。
学术领航:专题讲座中的齐文化解码
为助力专项研究生们深入理解齐文化内涵,本次研修特别邀请多位知名学者围绕专题授课,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其中,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王志民、山东大学教授郑杰文、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巩曰国、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王光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分别聚焦齐文化、先秦诸子文化、管子文化、聊斋文化、稷下学等专题,深入解析其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为专项研究生搭建起探索传统文化的学术桥梁。





在此次专题研修活动中,名师专家的引领贯穿了同学们深化文化认知与学术成长的全过程,让理论知识与学术方法在师生间实现了深度传授。

来自南开大学的博士生王昕宇分享道:“聆听王志民教授《齐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文化贡献》专题讲座后,我对‘文本需扎根实物,文献应回归考古’有了深刻的学术共鸣。带着这份启迪,我走进齐文化博物馆,让文献中的文字与考古实物碰撞,在沉浸式参观中完成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学术思考。”
同样从专题讲座中获得深刻启发的,还有来自山东大学的硕士生孟祥博。他表示:郑(杰文)教授强调,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分化,不仅要看到他们在学理上的差异,更要回到各自所依托的地理环境、社会形态与政治现实中加以把握。通过这样的文化比较视角,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儒、道、墨等思想传统的生成逻辑及其相互影响。这一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思想史的多元格局正是由不同地域文明与社会经验的交织所塑造的,也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可以说,名师专家既是传统文化深度解码的“向导”,更是学术研究方法传承的“标杆”。这些专题讲座成功搭建起从“认知传统” 到“深耕学术”的桥梁,为专项研究生们的学术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研修访古:齐地遗踪里的思想回响
研修期间,专项研究生们循着齐文化的历史脉络,先后走进齐文化博物馆、稷下学宫遗址、管仲纪念馆与蒲松龄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场所,在触摸文物遗存、驻足历史遗址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齐文化跨越千年的魅力与底蕴,留下了诸多深刻感悟。


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生焦碧辉,结合自身学术研究方向,分享了遗址探访带来的精神触动与学术启发,他说:“来到荀子曾担任‘祭酒’的稷下学宫所在地的淄博,能够亲眼观看稷下学宫遗址的废墟,在废墟中深深体验时间的‘崇高’所带来的情感震撼,这正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姜太公的故事也激励我从他的人生传奇中找到奋进的力量。”




来自中央党校的博士生马云佳也分享了现场教学带来的思想转变:“在管仲纪念馆、稷下学宫遗址的现场教学,让纸上的‘政德’‘伦理’突然有了烟火气。比如《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今天站在管仲纪念馆里,才真正懂这‘四维’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春秋时期齐国‘尊王攘夷’中,用伦理凝聚民心、用德政稳定秩序的实践智慧。”
除现场教学外,晚间的交流研讨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碰撞。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打破学术壁垒与地域隔阂,在观点交锋中拓宽学术研究边界,在同辈共鸣中凝聚文化传承共识。


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生杨晓慧说:“同学们从历史学、考古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专业背景出发,就齐文化的现代价值、稷下学宫的学术组织模式启示、管子管理思想的应用、蒲松龄作品的文学史意义等话题展开了热烈探讨。这些讨论深化了我们对齐文化多维度的理解,也激发了跨学科研究的灵感。”
正是这样的热烈交流与讨论让专题研修从“个体学习”升华为“集体共创”,成为推动学术成长与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
知行合一:文化传承下的使命担当
研修期间,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明确提出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而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正是践行这一使命的重要载体。

2020年11月,教育部与山东省创新设立全国首个新型联合研究生院——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该学院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所全国知名院校,以“共建共享”的模式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自2021年招生以来,5年间累计培养学子2553人,其中博士生1322人,硕士生1231人。目前,已有209名毕业生投身文化传承事业,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力军。
此次淄博专题研修,正是联合研究生院“理论+实践”培养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观摩体验、现场教学、专题讲座、交流研讨、论文撰写等多元形式,使专项研究生们既能够在课堂上汲取学术养分,又可以在历史现场感悟思想力量,从而深刻体会齐文化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未来,联合研究生院将继续以“研” 基、以“行”为要,为培养更多“懂传统、有创新、敢担当”的文化人才而不懈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编辑:张晓芮】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